机主降月租数月后被停机,反诈也得说清理由

Connor 抹茶交易平台 2025-09-05 1 0

文|宁与非

9月2日,云南的杨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妻子张女士有一张移动手机卡在今年7月21日被无故停机,他多次向移动追问停机原因,移动称是反诈要求。

杨先生的手机号怎么会跟电诈扯上关系呢?据他所说,移动第一次给的理由是,因手机号“长期静默”,可他的手机号每个月都有通话;移动又说是因为打过境外电话,杨先生称没打过也没接过境外电话,人也一直在国内。因为停机发生在月租降至19元数月后,杨先生怀疑云南移动故意清理低套餐用户,反诈只是个幌子。

机主降月租数月后被停机,反诈也得说清理由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经过识别认证后,杨先生的手机号现在可以正常使用了。他要求移动赔偿一年的基本月租,移动却只肯赔一个月的月租19块钱,杨先生一怒之下,赌气把赔偿要求提到了9年的基础月租,双方陷入僵局。

要打破这个僵局,关键在于移动怎么做。赔19元是不是合理,暂且不提,但移动起码得证明停机确实是为了配合反诈,一切有规可循,而不是嫌弃低价值用户,因为一个月的消费只有区区19块,就故意使绊子。目前新闻里主要是杨先生的单方说法,云南移动暂时没有接受媒体采访。但停机背后的真正理由及其依据,不仅杨先生想知道,其他用户也需要。

从杨先生讲述的事实来看,就算运营商真的是为了反诈,流程是否规范存疑。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,运营商配合公安反诈,在对用户号码采取限制措施时,应该确保执行过程合法合规且透明,充分履行告知义务。可是从杨先生的讲述来看,在被停机之前,他从来没收到运营商的任何通知,以至于错把停机当成了欠费,缴费之后还是收不到来电,这才发现被停机。

2023年成都市青羊区法院曾经发布过类似的案例,用户刘某的号码因诈骗被关停后,刘某把运营商起诉到了法院。根据《关于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、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通知》,运营商对认定为高风险的电话卡,应先提醒用户在24小时内通过营业厅或线上方式进行实名核验,若用户未在规定期限内核验或未通过核验的,运营商才能够暂停电话功能。根据这一要求,青羊区法院认定涉事运营商在停机时存在瑕疵。

那么,云南当地的运营商在停机前,提醒过杨先生吗?

若杨先生所言属实,停机前没履行告知义务,他申诉时,运营商既不提供停机的依据,也拒绝用户核对通话记录的合理要求,手机号“长期静默”和打过境外电话这两个理由站不住脚,那当地移动显然没有尊重用户知情权,反诈停机过于随意,程序欠缺透明。

展开全文

机主降月租数月后被停机,反诈也得说清理由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事实上,手机用户被运营商以反诈为由误伤停机的案例并不少见。同样是今年8月份,南京的陶先生带孩子去贵州旅游时备用的电信手机卡,因“号码长期未使用或使用异常”“涉诈异常”突然停机,要想恢复需要线上或线下核验。陶先生因为身份证过期无法验证,他与客服多次交涉后,才重新恢复使用。

很多被误伤的用户和陶先生一样,虽然理解运营商配合“反诈”工作,但是也很苦恼突然被停机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。而且,从很多用户的遭遇来看,运营商通过大数据研判来反诈的工作方式,有时候比较粗放,让人哭笑不得。

比如有的老师因为集中家访,几天内用同一号码手机联系100多位学生家长,被判涉诈而停机;有国企员工被单位选派出国到老挝参与工程建设,被限制呼出和接入;还有人因为参与问卷调查,用手机号在几天内拨出数百个电话,结果问卷调查还没完成,手机就被停机了。很多被误伤的用户要想重新恢复使用,流程比较繁琐,阻碍重重,有的人不得不重新办手机号。

更让人难以接受的,恐怕是像云南杨先生这样,至今搞不清楚自己为何被停机,不知道是系统误判,还是另有原因。运营商有配合警方反诈的义务,也有告知用户详情、证明自己合规操作的义务。反诈也不意味着要牺牲用户体验,运营商应该尽量提高大数据模型的精准度,减少误判;在发现误判后,也应该降低重新恢复使用手机号的门槛,不能所有的后果都让用户承担。

评论